佛山累计参与树葬的骨灰超1.24万份,文明祭祀深入人心
“这里山清水秀,也很安静,希望你能住得高兴。”轻挖一处土坑、倒入爱妻骨灰、栽下一棵罗汉松,撒下数瓣菊花……在高明区更合镇长青林一角,91岁的李伟文躬身细语,说完自己心中最后一番衷肠,神情平静淡然。
10月31日,由市民政局主办的我市第十七次“骨灰植树,回归自然”公益活动在高明区更合镇长青林举行,全市共有137份骨灰参与。据统计,该活动自2005年发起以来,得到了不少市民的支持和参与,全市累计参加植树的骨灰超1.24万份。
青山绿水相伴 逝者永在心中
当天上午8时许,超过百名市民来到佛山市殡仪馆,共同乘车前往高明更合,大家一手捧着鲜花、一手托着骨灰,言语间没有伤心和难过,更多的是从容和坦然。
“她生前就希望死后能够回归自然,这次也是来完成她最后的遗愿。”谈及参与此次活动的初衷,李伟文表示理解和期待。
李伟文直言,和妻子一同从事医务工作数十年,早已见惯生死,“死亡并不代表结束,她永远都在我的心里。”
来到长青林后,看到过往参与骨灰植树活动种下的罗汉松已青葱一片,周边青山环绕、绿水相依,李伟文心中欣喜,表示此处风景优美,妻子如若知道能定居在此,必然感到满意。
“老爸,这里环境很好,我会经常来看您的。”忙碌的人群中,市民庞女士和家人不慌不忙地将4棵罗汉松种下,泥土下长眠的除了她的父亲,还有爷爷、奶奶和伯父一家四口。
提起逝世的父亲,庞女士潸然泪下。“爸爸曾说过百年后希望回归自然,但我始终舍不得,所以此前一直将他骨灰存放在殡仪馆。”庞女士表示,这些年来她始终很纠结,得知长青林风景优美且能够进行骨灰树葬后,最终决定报名参与。
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自2005年起,我市便在每年清明节当月第三周的周末统一开展骨灰植树活动,引导广大市民参与骨灰树葬。
活动现场,撒下骨灰、栽下罗汉松,逝者自此与绿水青山作伴。/佛山日报记者唐格桢摄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虽然骨灰植树活动时间有所推迟,但市民参与热情依然高涨。”市民政局社会事务和儿童福利科科长黄伟锋介绍,目前全市累计参与树葬的骨灰超1.24万份,文明祭祀的理念正深入人心。
祭祀方式多样 践行文明新风
随着近年来市民政局大力推进移风易俗,越来越多市民对传统习俗的认知正不断改变、进步。除了骨灰植树,鲜花祭祀、网络祭祀等文明绿色低碳的祭祀方式,也逐渐被公众接受。
今年清明期间,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时期,我市宣布暂停现场祭扫活动,为弥补市民不能现场祭扫的追思之情,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和殡葬服务单位纷纷组织开展鲜花代祭和网络祭祀活动,代替市民悼念逝者、寄托哀思。
“时值清明,在此公祭,传承孝道,倡导殡改……”清明当天上午10时30分,在市殡仪馆内,10名工作人员伴随着款款深情的祭词,神情肃穆而庄重的向馆内骨灰楼敬献花篮和花束。
当天通过网络直播在手机屏幕上看到此番情景,市民陆桂芬表示:“多谢你们,代替我们向先祖寄托哀思,真的很贴心。”
家住南海的何女士也在通过网上“时光纪念馆”为亲人创建纪念空间后,对这一新型绿色、低碳、文明的祭祀新方式感到认可。
“现在祭祀的烟火气越来越少,文明祭祀正走进每一个人的心坎里。”市殡仪馆副馆长莫奕嵩表示,以前清明期间的烟火气常呛得让人流眼泪,但近年来情况逐渐好转,瓜果、鲜花开始陆续取代香烛、纸钱,祭祀变得愈发“清明”。
记者从市民政局获悉,今年清明当天,我市便有43家殡葬服务机构累计代献花篮(圈)750个、鲜花39万支。据统计,整个清明期间,我市通过“粤省事”“云祭扫”平台注册用户数超过14.5万人,各区自建网络祭扫平台访问量超过129万人次。
深化殡葬改革 享受实惠服务
上述成效,是我市殡葬改革下的一道缩影。随着殡改的持续深入,我市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越来越健全,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供给逐步优化。
黄伟锋向记者介绍,目前我市已建立覆盖全市的城乡节地安葬公共服务网络。与此同时,全市公益性骨灰安葬设施(含殡仪馆骨灰楼)、骨灰树葬设施(花葬、草坪葬等)的区级行政区域覆盖率达100%。
随着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环保问题,市内不少殡葬服务机构也开始改革。其中,市殡仪馆此前投入数百万元,对馆内7台火化炉进行节能改造和升级,极大降低殡葬业务对于环境的污染。
南海区殡仪馆早在2017年便实现了火化设备从使用柴油改为天然气,成为了广东省第一家使用天然气进行遗体火化的殡仪馆。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家殡仪馆达到省级标准以上水平。
除了硬件的提升,殡葬改革的核心,其实是为了让更多市民享受到实惠的殡葬服务。为此,近年来市民政局主动调整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免除标准和扩大免除对象范围,不仅于2013年11月起免除佛山户籍人员的5项殡葬基本服务费用,更是于2015年8月将免除限额定为免除七项、最高每例可免1320元。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年我市共为10.5万名群众免除了殡葬基本服务费用,免除金额6500万元。
2020年10月31日至11月1日,重燃2020·佛山千灯湖音乐节在南海桂城瀚天科技城举行,16支摇滚乐队轮番登场,为珠三角乐迷带来一场视听盛宴。
从2010年到2020年,千灯湖音乐节用十年的精心打磨,将最初旨在扶持、展示本地优质乐队的小舞台,发展成在珠三角乃至全国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
这是桂城重点发力文化领域、加快以高质量文化建设引领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从“剧院丽影”、国际纪录片艺术剧场等高品质文化演出,到即将举办的2020中国国际户外影像嘉年华,从基层文化巡演及社区居民展演活动,到城市公共艺术展、千灯湖音乐节,桂城以落实我市建设“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的城市发展战略为指引,在探索多层次、全覆盖的城市文化建设中,走出一条新时代的创新之路。
线上线下共“燃”展现城市活力
进入位于瀚天科技城内的千灯湖音乐节现场,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个大型的“复古街”。在这条“街”上,随处可见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电影院、唱片店、茶楼等商店,“店面”还以此次参演的乐队命名,例如“你得嘅”武术馆、“得闲饮茶”茶楼、“眨了眼睛”照相馆等。
“好嗨!好燃!”一位乐迷在朋友圈写到,尽管现场人数不多,但气氛出乎意料的热烈,“我的尖叫声都淹没在音乐声里,一场演出看完,我的嗓子可能比歌手还哑!”
重燃2020·佛山千灯湖音乐节现场。/通讯员供图
为配合疫情防控工作,今年千灯湖音乐节采用小型现场演出(Live House)的形式举行。此外,音乐节采取预约购票进场的方式限制人流量,门票分为单场票、全日通票及两日通票,全部票务所得收入将捐赠桂城义工联作慈善用途。
据主办方桂城街道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千灯湖音乐节除了网上全程直播外,还在桂城的多个娱乐场所开设了“分会场”,组织“齐齐看Live Show”的活动,让广大乐迷为喜爱的乐队隔空“打Call”。
在音乐节现场,由“重燃2020”主题字样和“凤凰”“桂花”等图案组合设计而成的先锋文化元素引人瞩目。今年是千灯湖音乐节举办的第11个年头,主办方认为,这些元素寓意着千灯湖音乐节未来将继续展现出继往开来、开创新篇的蓬勃生机和魄力。
打磨文化品牌让城市内涵更丰富
这是一场全民狂欢的音乐节,是为小众乐队和正在寻梦的年轻人提供的展示平台。在千灯湖音乐节背后,是一个活力、创意和包容的城市特质。
去广州深圳看展、到香港澳门听演唱会,曾是许多南海青年的日常。
有业内人士观察认为,随着千灯湖音乐节这一本地文化品牌的崛起,人们可以更多地在家门口欣赏到高水平的原创音乐,丰富了当地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城市内涵的延伸。
国内著名乐队“新裤子”在桂城参加千灯湖音乐节演出时,曾盛赞桂城的做法:“政府举办这样的文化活动,可以让市民看到更多个性化的东西,领略都市音乐文化魅力。”
“一座具有魅力的城市,除了有高楼大厦、湖泊公园、便捷生活,也离不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桂城街道办事处主任岑灼雄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如何通过文化艺术赋能精神文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真正实现城市在功能、环境与文化上的有机融合,是桂城需要加快探索的一大命题。
这样的探索从未停止。自2016年以来,桂城相继推出“剧院丽影”、桂城国际纪录片艺术剧场等一系列高水平文化演出,又结合“乡村振兴·文化助力”及“大美桂城”主题举办文化巡演及社区居民展演活动,以丰富多样的形式满足市民文化生活需求,致力于为多元化的文化形态提供成长的空间与土壤,打造出一块块闪亮的特色文化品牌。
探索特色城市文化发展之路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凝聚力和自信心的源泉。2015年,佛山提出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之后从城市发展战略的高度确定建设“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
人们对高质量文化的期盼与诉求,往往在生活的细节上有所体现。
今年9月,2020年桂城“剧院丽影”回归首秀,演出科学魔术儿童剧《爱丽丝梦游仙境》。“门票24小时内售罄!”市民林女士感慨道,自己只知道一线城市的大型演出一票难求,没想到在桂城也是一样。
着眼于满足人们精神文化新需求,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在常态化的文化活动之外,桂城以持续的、密集的“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形成特色IP,推动城市文化迈上新台阶。
今年年初,桂城街道在千灯湖公园举办为期3个月的南海首届公共艺术展,展示了由28名国内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艺术家创作的27件具有当代语境、南海元素和精神内核的大型公共艺术作品。
今年11月,桂城又将迎来一项文化盛事,2020中国国际户外影像嘉年华将在千灯湖公园举行,作为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重点单元,该活动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文化载体的建设也将为桂城城市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增加动力。千灯湖畔的南海文化中心、位于平洲片区的映月文化中心,将从服务、展示、体验等多个角度满足文化发展的要求。
以建设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为抓手,桂城正全力加快建设成为岭南文化魅力充分展现、文旅融合成效凸显、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文化治理效能突出的现代化、国际化高质量文化导向型名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从第二季度排名靠后的“后进村”,到一举拿下“红榜村”和“进步村”两份殊荣,仅用了一个季度,禅城区石湾镇街道番村村便完成了蜕变。番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徐灿金说:“村里制定了长效机制,以村民小组为单位严格管理,一个季度清理了几十吨垃圾。”
10月30日,第三季度禅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公布评比结果:紫南村、罗南村、溶洲村、贺丰村、番村村、沙岗村、石头村、莲塘村、张槎村、郊边村荣登“红榜先进村”;番村村、石头村、石梁村、大江村、东升村被评为“进步村”。
“后进”成“红榜”美丽乡村“拼”出来
这是禅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第二次放榜。其中,紫南、罗南、莲塘、郊边4个村,再次荣登“红榜进步村”。与第二季度的榜单相比,第三季度的榜单中除了“红榜进步村”,还首次公布了“进步村”。
在第二季度的“红黑榜”中,番村村在全区53个行政村中排第44名,距离“黑榜村”仅一步之遥。这让村两委顿时感到“亚历山大”,徐灿金带着村两委干部仔细分析了扣分项,发现扣分最多的就是房前屋后堆放建筑垃圾。
番村村的蜕变,正是全区第二季度“后进村”奋起直追的缩影。同样荣登第三季度“红榜村”的石湾镇街道石头村,排名比上一季度上升了44名,一举拿下了“红榜先进村”和“进步村”两份荣誉。
对于“红榜先进村”和“进步村”来说,这是既有面子又有里子的荣誉。根据“红黑榜”评比规则,在每个季度评比中,荣登“红榜先进村”的行政村,可获得30万元的奖励,而每个季度的“进步村”,则可获得15万元的奖励。
如何用好这两笔奖励,徐灿金等村干部早有打算,“将奖励用于内街小巷提升,给村民营造更加良好的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人居环境整治的效果。”
人居环境好 农村生活品质高
今年1月,禅城启动“禅城乡村美丽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系列活动,其中包括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等七大“美丽行动”。从2020年起至2022年止,禅城区、镇街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作为奖励,一条先进村全年有望最高拿到420万元。
按照评比规则,禅城每个季度将对全区行政村的农村“厕所革命”、垃圾污水处理、河涌等水环境整治、“三清三拆三整治”等内容进行考察。每个季度排名倒数前5名,将被列入“黑榜村”,一个年度内累计登上2次“黑榜村”,村“两委”干部当年绩效将被扣罚。
禅城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仕亨表示,今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三年,作为全市中心城区的禅城,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尤其是广大村民积极性,充分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到美丽乡村建设中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农村治理新格局,建设高品质的禅城农村。
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红兵表示,今年以来,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黑榜评选活动启动后,充分激发了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在全区农村掀起了新一轮人居环境整治热潮,让农村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提升,“美丽共拼”机制取得较好成效。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