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明沧龙龙船饭体验馆:旧菜新花样 食过返寻味
扬桨人多,击鼓声繁。在沧江水上综合运动基地内,游客们迎着秋风,在沧江河畔奋力划桨,玩得不亦乐乎。沧龙龙船饭体验馆飘出阵阵饭香,店内宾客满座。
在高明,吃龙船饭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旧时,龙船饭是百家菜,龙船饭的食材、炊具、碗碟都是由各家各户提供,邻里乡亲负责烹饪。如今,高明全力打造沧龙龙船饭体验馆,龙船饭换了个形式继续延续传统,受到人们的追捧。
仪式感满满 美好祝福收入囊中
沧龙龙船饭体验馆负责人吴英雄告诉记者,受限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龙船饭基本没肉,只有一菜一汤,划船村民会围着两个大瓦煲蹲着吃。
采访当天,吴英雄在厨房里正忙着为外地的宾客准备晚上的龙船饭宴。他介绍,龙舟饭里有道主菜——龙舟菜,其用料有冬菇、腊肠腊肉等,加上其他菜式共有10道菜,“扒龙舟会被水花溅湿身体,龙舟菜可以驱湿气。”
沧龙龙船饭体验馆的招牌龙船饭和新菜式“龙跃沧江”。
要想做好一份龙船饭,煮饭环节很重要。开水下米,米的比例是七成粘米,三成糯米,才能将口感发挥到极致。吴英雄将冬菇、胡萝卜丝等8种配菜切成颗粒,再倒入锅中将其炒熟,5分钟后盛入碟中。紧接着将鸡蛋摊成金黄色薄饼,切成条丝状。最后,把煮熟的米粉与其它配菜倒入锅中翻炒,撒点葱花末再次拌匀,一份龙船饭便出炉了。
上桌前,龙船饭会被盛放在一条长约半米的红色小龙船中,让品尝龙船饭充满了仪式感。龙船宴的十个菜名也各有寓意,如锦上添花(头菜辣椒蛋丝)、团聚一堂(杏鲍菇炒牛柳条)、连年鸿运(有米鸡)、红灼大虾(龙游四海)等,“吃上一顿龙船饭,不仅能饱腹,还能把所有祝福都收入囊中。”吴英雄说。
沧龙龙船饭体验馆的装饰融入龙舟文化。
吴英雄还创新改良了腊味紫砂煲仔饭,一碗香喷喷的煲仔饭淋上独家秘制的酱汁,咸香适中,让人看了就食指大动。
此外,他还精心研制了一道“龙跃沧江”的菜式,寓意丰富,摆盘精美。该道菜式用菠菜汁与鸡蛋液蒸煮出嫩绿的菠菜蛋羹作底,蛋羹上摆置蒸熟切片的白鳝,白鳝中间放置一个圆柱状的胡萝卜,两边整齐排列6只明虾。吴英雄介绍,整个摆盘的构思为一条龙舟在沧江河上竞渡,胡萝卜代表锣鼓,明虾则是划桨。
享受烹饪过程 用心经营龙船饭店
左手不停翻锅,右手娴熟地抡勺翻炒,跳动的火苗欢快地舔舐着锅底,肉片过油后传出阵阵刺啦声,半个小时后,一道香喷喷的佳肴就出锅了……回想起第一次抡起大勺当厨师,吴英雄仍显得异常兴奋。
当天,吴英雄在厨房的火炉边重复着烹饪动作,一直到晚上12时才忙完。他的衣服被汗水沾湿,紧贴在身上,虽然很难受,但他却很享受烹饪的过程。
吴英雄正在创作新菜式“龙跃沧江”。
17岁就走进厨房的吴英雄,从打杂到如今能够做出上百道特色菜,他已进入餐饮行业31个年头,拥有三家餐饮店。他曾转战多地,先后到广东、湖南等地学厨并开餐饮店,积累了丰富的饮食经验,也对提升粤菜的菜品有了新的认识。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英雄认识了沧江水上综合运动基地的负责人,两人不谋而合,决定开设高明首家特色龙船饭店。经过半年的筹建准备,沧龙龙船饭体验馆在去年顺利开业。
年前生意较为火爆,受疫情影响,现在沧龙龙船饭体验馆的龙船宴顾客有所减少。待门前的砂石路重整后,道路旁将新建一个商业综合体,供食客入住民宿、体验篝火晚宴。吴英雄说,这将带动更多周边地区的游客走进沧龙龙船饭体验馆,了解高明的龙舟文化。
三水大桥横跨北江,犹如一条巨龙横卧江中,桥中竖立两个高柱,用铁索斜拉着,从远处看蔚为壮观。驾车驶上三水大桥,经过修整的桥面道路平坦,柱子上“三水大桥”四个大字十分显眼。
25年前,那时三水大桥尚未建成,从西南渡口搭乘渡船是当时三水人渡江的唯一选择。三水大桥建成后,改变了人们的跨江交通方式,推动着三水北江两岸不断发展,见证了三水人奔向小康的历程。
昔日
坐船是唯一过江方式
“以前西南渡口还在时,每隔几分钟就有渡船靠岸,乘客或步行,或骑自行车、摩托车,在渡口上等候船只。”今年70岁的市民林伯住在北江大堤旁,听惯了汽船的鸣笛,对三水人坐船渡江的这段历史记忆尤深。
三水地形狭长,南北相距约68公里,东西相距约30公里,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在三水境内,北江自北向南纵贯大塘、芦苞、乐平、西南等镇街,整座城的中南部向右拐了个弯,造成西南主城区与传统工业重镇白坭隔江相望的局面。乘坐渡船是从西南到南岸、白坭唯一的过江方式。
“当时的西南渡口比现在的三水汽车站还重要。”林伯回忆道,那时,西南渡口常常排起候船的长队,因为乘船人数太多,有要紧事需要过江,都要提前去排队。到春节等运输繁忙的时节,渡车船码头更是水泄不通,长长的车龙接近两公里。
三水大桥改变了三水人的出行方式,记录着天堑变通途的时代记忆。/佛山日报记者王澍摄
2012年,西南渡口共有26艘渡船,约50名从业人员,主要来往于西南与南岸之间。西南渡口日均渡运人数高达4500人次,日来往航次达200艘,每逢节假日人数暴增,日客流量最高可达2万人次,一年渡运总数达170万人次,相当于三水常住人口的3倍。西南渡口也成为广东省内最大的内河乡镇渡口。
“渡船能否开渡常常受制于天气。”林伯说,岭南夏季有台风、洪水,秋冬季节有大雾,台风来了渡船得停航,洪水、大雾也得停航,往来于西南、白坭、金本的唯一交通道路就被切断了。
那时的渡船都是木制的,靠人力撑船,每艘船最多只能搭载十来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渡船太小运不了笨重的水牛,船工就把缰绳拴在船上,让渡船牵着水牛游到对岸。
如今
开车过江不到3分钟
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三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南渡口周边水域的航运环境越来越差,作用日渐式微,建设一座跨江大桥被提上了日程。但对于当时的三水人而言,建造跨江大桥并非易事。
“1993年三水的财政收入大约是2亿元,仅三水大桥建设的预算就要4亿多元,资金远远不够。”三水文史专家植伟森说,为了有充足的资金建设,三水决定充分利用广东省支持交通建设的“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同时找到了与三水颇有渊源的港澳客商何鸿燊先生和凌达镗先生,让他们投资三水大桥的建设,合作经营三水大桥建设服务有限公司。
历经两年多的艰辛建设,1995年10月16日,横跨北江的特大桥梁——三水大桥正式通车。整座桥全长7849米,其中主桥长1560米,双向4车道,北引道与321国道、广三高速公路相接,南引道与白金大道、广肇高速公路一期相接。三水大桥剪彩通车那天,何鸿燊专程前来三水参加典礼,受到三水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
“开车2分多钟就到了南岸,交通越来越方便,生活越来越好。”植伟森说,大桥建成后,不仅是城区人到南岸更加便利,家住金本、白坭的市民到城区购置生活用品也不用终年等船,生活愈发便利。“有了大桥,人们不用再望江生叹了。”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三水的城市空间格局因三水大桥的横空出世而为之一变。这座大桥的一头直插西南主城区核心地带,另一头连接着金本、白坭等三水南部片区,大大加强了两岸人流、物流的往来互动,城市中南部片区联动发展也因此有了强力的交通支撑和全新的想象空间。
11月2日,佛山市顺德区伦教街道规划水厂路以南、105国道以西一宗商住地公开竞价出让。30轮竞价后,地块由广州市卓瑞房地产有限公司、西安景云秉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208689万元竞得,折合楼面价8478元/平方米。经查,龙湖为拿地公司的背后股东。
根据出让文件,地块出让面积83647.33平方米,容积率高于1且不高于3,建筑密度不高于30%,绿地率不低于30%,用途为城镇住宅用地兼容零售商业用地、批发市场用地、餐饮用地、旅馆用地、商务金融用地、娱乐用地、其它商服用地。地块设置起拍价165189万元,扣除配建后,折合起拍楼面价约6711元/㎡。
地块规划信息。来源于佛山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按照配建要求,地块范围内须配建18班幼儿园,计容建面不低于4800㎡,以及2000㎡的肉菜市场。与此同时,宗地还要求竞人者配建不低于600㎡的社区用房,涵盖文化活动站、老人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警务室等。
从区位看,地块位于伦教城北居住板块,距离佛山3号线伦教站(在建)直线距离约1.2公里,临顺德水道南岸滨河公园,有北海小学等配套。地块位属北海生态复绿产业配套园所在范围,拟打造中德足球小镇,引入高端赛事、专业培训及配套产业资源。
微信
新浪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豆瓣
Facebook
Twitter